苏超观众人数超中超三倍!媒体人赵震犀利点评,这就不是一个项目

admin 足球专题

苏格兰超级联赛(苏超)2023-2024赛季场均观众人数突破25,000人,而中国超级联赛(中超)同期场均观众人数仅勉强维持在20,000人左右,这一数据在足球数据分析平台“Football Benchmark”最新发布的全球联赛上座率报告中曝光后,迅速在中国社交媒体引发热议,更令人瞩目的是,苏超联赛总人口基数仅545万,却创造了总观众人数突破465万人次的纪录;相比之下,中超联赛依托14亿人口,总观赛人次仅为苏超的65%。

著名体育媒体人赵震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表观点:“很多人用人口基数做简单对比,这本身就是误区,苏超与中超从联赛运营、球迷文化到商业价值,压根就不是一个项目。”这一言论将本就热烈的讨论推向高潮。

数据背后的巨大反差:人口与上座率的倒挂现象

2023-2024赛季苏超联赛创下历史性纪录:场均观赛人数达到25,844人,较上赛季增长18.5%,格拉斯哥流浪者和凯尔特人队的“老字号德比”场均吸引超过58,000名观众,甚至超过意甲、法甲多数豪门的主场上座率,而中小俱乐部同样表现亮眼:哈茨场均16,200人、阿伯丁场均14,500人,就连规模最小的罗斯郡队,场均也能吸引超过4,500名球迷。

反观中超联赛,尽管2023赛季全面恢复主客场制,但场均观众仅20,500人,较2019赛季前的25,000人高位下跌近20%,除北京国安、上海申花等传统强队能维持40,000人以上的主场上座率外,超过半数俱乐部场均观众不足15,000人,个别升班马球队甚至出现场均不足8,000人的窘境。

若从人口规模角度分析,这一对比显得更为震撼:苏格兰总人口仅相当于中国武汉市的一半,但苏超总上座人次却是中超的1.5倍,这意味着苏格兰每11人中就有1人现场观看过苏超比赛,而中国需要每6,800人中才有1人选择中超赛场。

赵震的深度剖析:足球产业本质的维度差异

针对这一现象,赵震在后续专栏中进行了深入解读:“单纯比较上座数字就像对比渔船和航母的捕鱼量——看似都是船,但运营逻辑完全不同。”

联赛运营模式存在根本差异。 苏超俱乐部普遍采用社区共生模式,以凯尔特人俱乐部为例,其官方注册会员超过5万人,不仅提供观赛服务,还运营青训学院、社区体育中心、甚至老年康乐项目,球迷与俱乐部之间形成代际传承的情感纽带,观赛只是这种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,而中超俱乐部多数依赖企业输血,缺乏自主造血功能,一旦资方撤资,球迷基础即刻动摇。

苏超观众人数超中超三倍!媒体人赵震犀利点评,这就不是一个项目

足球文化积淀维度不同。 苏格兰足球拥有150年职业化历史,足球运动已深度融入社会文化生活,即使是在苏格兰第三大城市阿伯丁,当地俱乐部也有超过120年的历史,一代代球迷传承着相同的观赛习惯,反观中超,多数俱乐部历史不足30年,且经历过多次更名、迁移甚至解散重组,难以形成持续的文化认同。

商业生态系统的成熟度对比鲜明。 苏超联赛的转播权覆盖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,仅海外转播收入就达到年均8000万英镑,俱乐部周边商品销售占收入比重普遍超过25%,凯尔特人俱乐部官方商店甚至成为格拉斯哥的旅游打卡点,而中超联赛在商业开发上仍显稚嫩,超过70%的收入来自赞助商,转播权和衍生品开发尚未形成良性循环。

中超的困境:系统性挑战与结构性问题

中超联赛的观众人数下滑并非孤立现象,而是多个系统性问题交织的结果。

赛制稳定性不足是首要因素,过去五年中,中超联赛先后经历赛会制、U23政策突然调整、俱乐部中性名改革等多次剧烈变动,某北方俱乐部高管透露:“政策不确定性太强,我们甚至很难制定三年期的季票销售方案。”反观苏超联赛,过去三十年仅进行过三次赛制微调,联赛架构长期保持稳定。

地理分布不合理也制约了观众规模,中超俱乐部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,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三大区域聚集了12支球队(占比75%),而中西部地区多数省份没有顶级联赛球队,相比之下,苏超12支球队均匀分布在苏格兰全境,最北的罗斯郡与最南的基尔马诺克相距仅370公里,为球迷客场观赛提供便利。

球场体验差距同样不容忽视,苏超球队主场均达到欧足联四星级标准,平均建成年份为1985年,且每十年进行一次现代化改造,而中超多数主场为综合性体育场,观赛体验与专业足球场存在显著差距,武汉长江俱乐部曾做过测算:将主场迁至专业足球场后,场均观众立即提升37%。

苏超观众人数超中超三倍!媒体人赵震犀利点评,这就不是一个项目

苏超的启示:社区根脉与商业创新的双轮驱动

苏超的高上座率背后,是一套成熟的运营体系在支撑。

社区嵌入战略是苏超俱乐部的核心优势,邓迪联队推出“1英镑青少年票”计划,与当地127所中小学建立合作,累计培养超过2万名小球迷,马瑟韦尔俱乐部甚至开设社区食堂,为老年球迷提供廉价餐饮,这些举措看似与足球无关,实则构建了深厚的情感连接。

商业创新模式同样值得借鉴,罗斯郡俱乐部虽地处人口仅5万的小城,却通过VR观赛技术吸引全球球迷,其海外会员已达1.2万人,每年带来超过200万英镑收入,哈茨俱乐部则开发了球员NFT藏品,单赛季数字藏品销售额即占俱乐部总收入的8%。

青训体系与球迷培养的有机结合更是苏超的特色,凯尔特人青训学院每年向本地学童开放300个免费培训名额,其中40%的参与家庭最终成为俱乐部季票持有者,这种“从操场到看台”的转化模式,确保了球迷群体的持续更新。

中超的变革之路:从简单模仿到生态重构

中国足球界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,多位俱乐部管理者表示,正在探索符合本土特色的运营模式。

上海申花推出“深蓝传承”计划,通过数字化技术复原俱乐部1994年以来的经典赛事,吸引年轻球迷关注历史,北京国安则与北京市教委合作,在200所中小学建设足球文化角,尝试构建社区联系。

但这些举措仍处于碎片化状态,足球产业专家张玉静指出:“中超需要的是系统性重构,包括建立跨俱乐部的数字观赛平台、制定统一的青训补偿机制、推动球场标准化改造等,单个俱乐部的创新很容易被联赛整体环境稀释。”

赵震在最后强调:“比较苏超和中超的上座率,真正价值在于认识到足球产业的多维性,观众人数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,水下是运营体系、文化积淀和商业生态的综合体现,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简单复制苏超模式,而是构建与中国社会特征相匹配的足球生态系统。”

随着2025赛季临近,中超俱乐部正面临新一轮洗牌,能否从简单的上座率追逐,转向更深层的足球生态建设,将决定中国职业联赛的未来走向,而苏超的经验表明,真正的足球文化不在于一时热闹,而在于代际之间的传承与创新。

0 33